【快通新聞 記者蔡文雄/台南報導】小琉球因其豐富的海藻與海草資源,成為世界上七種海龜之一的綠蠵龜重要棲息地之一。這裡不僅是綠蠵龜的理想棲地,也是台灣海域保育與復育的重要基地。台灣周圍的海域已記錄到五種海龜,然而,作為保育類動物,海龜不能被民眾近距離觀察或觸碰。因此,生態教育如何在保護海龜的前提下推動成為了一大挑戰。為了滿足這一需求,台南應用科技大學USR「志在琉鄉」團隊長期致力於小琉球的生態保育與教育推廣,並持續創新教材形式,提升大眾對台灣原生種及生態保護的認識。

小琉球是許多生物的棲息之地,其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需要持續的投入與創新。USR團隊為了確保保育工作和教育推廣能夠與現代科技接軌,近期展開了「Lastname Formosa 原生種計畫—復刻還原計畫」,希望能通過數位技術再現台灣珍稀的原生動植物,並將這些模型作為教材廣泛應用。

(9月21日),團隊前往大鵬灣琉球遊客中心,運用3D掃描技術對海龜標本進行詳細的逆向工程製作。此次掃描目的是精確記錄海龜的細節特徵,無論是龜甲紋理還是體型結構,都能夠以高仿真方式被數位保存,並成為未來生態教材中的核心部分。團隊的3D掃描技術不僅是精密記錄物種外觀,更是為後續大規模複製這些模型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支持。未來,這些數位化的模型將應用於各類教育展示場合,讓更多人能夠認識這些珍稀物種,進而提升大眾對海龜及其棲息環境的保護意識。

計畫主持人李政達教授表示,3D逆向工程不僅能精準複製生態模型,還能為設計創作提供豐富的靈感與素材,這是生態保護的創新手段,也是設計創新的起點。過去,由於海龜屬於保育類動物,民眾無法直接觀察,這使得教育與宣導工作面臨挑戰。而通過3D技術,這些問題得以解決,模型不僅可以多次使用,還可以無限放大或縮小,適應不同的教育場景,讓民眾在不干擾生物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深度了解其生態習性。未來,這些數位化的海龜模型將廣泛應用於跨領域專案,從生態保護到創意設計,為小琉球及其海洋生態的永續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圖說:團隊師生於琉球遊客中心海龜櫥窗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