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通新聞 記者蔡文雄/高雄報導】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今(31)日辦理海洋公民科學家記者會,說明國內海洋公民科學推動情形,表揚積極參與的團體與個人,並介紹該署112年「解密海洋,看見未來」6個獲選計畫。海保署說,國內海洋公民科學計畫涵蓋了海洋生物、海洋廢棄物等多面向領域,期待透過推動6個新興計畫共計50個計畫,讓更多民眾有機會投身海洋公民科學及保育領域,帶動國內公民科學進一步發展。
海洋公民科學行動,從國際上的發展來說,歐盟及美國等國家對公民科學更制定專法推動,而以美國為例,就有超過5 0 0多個公民科學計畫,海保署署長黃向文於致詞時指出,海保署108年度開始,以鯨豚、海龜、珊瑚礁、釣魚4主題推出海洋公民科學家養成計畫,希望能推動臺灣在海洋公民科學家的活動,嗣後更在2022年提出「臺灣海洋公民科學家行動策略」,擬定出四項策略「支持公民科學發展」、「提昇民眾對於海洋公民科學的認識」、「提昇公民科學資料品質與持續性」、「促進公民科學資料開放與應用」,近幾年結合本署在地守護計畫推動後,我國公民科學已從10類別44個計畫。在今年增加6個計畫後,將有50個計畫在國內執行。黃向文最後提到,2021年與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林業試驗所、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立臺灣博物館等10個單位成立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聯盟(TBIA),現在TBIA資料庫已有累積超過千萬筆資料,未來各位所回報的資料亦將可能被納入。今日的資料可以累計成明日的科學報告,未來更可以作為政府施政管理方針,期待未來可以看到這50個海洋公民科學計畫更加蓬勃。
海保署說明,112年舉辦「解密海洋,看見未來」徵件活動,遴選出「珠算不如公民科學家算」、「陸蟹生態守門員」、「海底農廢追追追」、「追尋龍紋鱝的蹤跡」、「漁你我牽起罟網今來」、「啣魚鳥生-臺灣海鳥食性調查」6個計畫,將由科學家帶領民眾進行調查,透過分析回報數據,建置海洋資料庫及加強海洋監測能力。
該署進一步補充,目前國內海洋公民科學計畫,類別涵蓋超過10種不同領域,例如由民間團體臺灣環境資訊協會發起的臺灣珊瑚礁體檢,藉每年持續到臺灣各地珊瑚礁區進行監測獲得的資料,可以了解到各區的珊瑚是否健康;由中華鯨豚協會發起的「尋鯨任務」,可透過APP 紀錄觀察到的鯨豚種類、數量與經緯度等相關資訊,可藉此更了解鯨豚的生活模式、棲地熱區等;由 Congratulafins 發起的「鯊魚魟魚目擊回報」計畫,鼓勵潛水員回報物種、數量、環境與行為等資訊,能了解目擊次數最多的物種、出沒區域等。
海保署表示,海洋公民科學是一種公民參與科學調查的方法,在不同的區域及時間,收集與海洋相關的觀察資料。未來海保署將持續舉辦相關講座與推廣活動,相關資訊可以參考海洋公民科學家網站(https://sites.google.com/view/ocs2021),該署邀請更多民眾共同守護健康的海洋環境,一起為了未來的海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