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通新聞 記者蔡文雄/高雄報導】在過去通訊不發達的時代,這是部落間訊息聯絡的重要儀式。報信息主要由傳統領袖或耆老,指派部落青年擔起訊息傳的任務,通常由部落中最優秀的勇士來擔任,傳遞豐年祭訊息並邀請鄰近部落參與。報信過程中,會訴說部落雙方友誼的由來、彼此介紹,隨後盛情款待,而來者也會展現部落歌舞的力與美,表達邀約對方的誠摯之情,受邀部落最後以檳榔、荖葉、米酒為信物,交給報信使者帶回部落,作為交誼禮儀。

豐年祭為阿美族規模最盛大且熱鬧非凡的節慶,它包含了政治、軍事、經濟、教育、訓練等功能,故豐年祭到現在仍在阿美族人心目中認為是一年中最神聖的祭典,也是族人命脈延續根源。

阿美族原為種小米的農業社會,以往每當小米收割之後,各部落分別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以感謝神靈的恩惠,此即為豐年祭的傳統起源。阿美族耆老認為小米的精靈是所有植物中最敏感的,也是最麻煩的農作物,它好似具有人性一樣,有靈眼、靈耳、靈覺,而且禁忌也多,人們一不小心隨時會招來禍患災難。老人回憶說:「在田裡收割小米是最辛苦的工作,不僅講話要小心,動作也不得粗暴,否則會招來禍患」。「休息」、「完畢」、「回家」等言詞,以及放屁、打人等動作都是小米精靈不喜歡的。小米時期的豐年祭形式以原始宗教儀式呈現,內容單純、嚴肅、隆重。

二十世紀初,阿美族放棄了小米而改種水稻。對阿美族來說,小米和水稻是不同性質的農作物,小米具有激烈的精靈,對人們會明確的善賞惡罰,但水稻是良性溫和的植物,除非在特殊的情況下,不會隨便害人。老人回憶說:「耕作水稻心情比較輕鬆自如,男子犁田時可高聲獨唱,女子們除草時可合唱、談笑。」這些狀況在種小米時期是絕對不可以的。因為作物的改變,使得現今的豐年祭呈現較為熱鬧的場面。

豐年祭在各地區有不同的稱呼,如北部阿美族普遍稱Malalikit,東海岸阿美族則稱為Malikoda,中部阿美則稱為Ilisin。一般來說,阿美族的豐年祭是七、八月間舉行,以農耕收成之後的日子作為祭典日,但台灣南北氣候有所差異,所以各地祭典的時間也有差別。豐年祭切確舉行時間,首先要先舉行部落籌備會議,由頭目召集頭目幕僚團,決定活動的日期和日數。

在豐年祭系列的活動中,歌舞是主要重心,有歌舞才是完整的豐年祭。豐年祭的歌舞男女有別,由男子擔任主要角色,女子僅居於助興地位。歌和舞不能分開,且無個人表演,須加入隊伍同唱共舞以體會歌舞的意義及精神所在。傳統的祭典歌舞在日常生活上是禁忌,僅在豐年祭活動期間才可唱跳。雖然豐年祭是以歌舞貫穿整個祭典活動,但整個祭儀是必須分為準備、迎靈、宴靈、送靈等階段。

在準備期間,必須要由部落的青年組整理豐年祭會場、收費及殺豬等。到了豐年祭第一天傍晚天黑之際,正式展開迎靈祭歌舞儀式,在迎靈的過程中只有男子可入圈跳舞,女子和小孩可在一旁觀看,但不可進入場內,以免遭到神靈的處罰。

第二天開始即舉行宴靈,宴靈的氣氛不像迎靈祭那麼嚴肅、單調,而是充滿著祭典、慶祝、康樂的綜合狂歡氣氛。往往宴靈祭會舉行兩天以上,且在宴靈祭的最後一天會兼招待來賓,來賓可邊吃盛宴邊欣賞歌舞。

最後一天是送靈,只有女子可以進舞圈中,且送靈祭之歌舞與前幾天的祭典歌舞較為不同,只有女子可以學習。送靈祭的氣氛如同迎靈祭一樣,嚴肅、古板、不熱鬧。阿美族的豐年祭就從男子的迎靈開始,到女子的送靈結束。

各部落豐年祭的共同意義大致是:慎終追遠緬懷祖先、平衡社會結構運行、增進部落團結意志、感恩祈福五穀豐收及解除厄運等,亦有保守的老人認為豐年祭是「男人的祭儀」,藉由豐年祭,男子年齡階級組織,負起部落文化傳承的使命。

參考資料: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http://www.tipp.org.tw/ceremony.asp?CD_ID=190

圖說:111年高雄市都會區原住民族群文化節—阿美族文化祭儀活動(Timol都會區阿美族Serangaw no kiloma’an豐年祭)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