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通新聞 記者蔡文雄/高雄報導】2050淨零碳排為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標,「藍碳」是我國「自然碳匯」關鍵戰略中重要的一環,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主任葉再富7日在第22屆APEC圓桌會議上,以全台第一批劃設的「關渡自然保留區」為例,從在地觀點談關渡紅樹林濕地與當地棲地生態演進的競合,並與來自印尼、澳洲、泰國及我方等各國經濟體專家及私部門對話,共同為藍碳保育與經濟的挑戰找出解方。
海洋委員會表示,2015年巴黎協定希望全球協力控制氣溫升高在攝氏2度內,並承諾至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目標,試圖減緩人類活動對生態及環境的衝擊,而藍碳經濟發展是當前國際熱議的自然解方之一。第二(7)日「APEC第22屆企業/私人部門參與海洋環境永續性圓桌會議」議程,以「藍碳經濟發展現況與挑戰」為主題,邀請印尼、泰國、澳洲及臺灣在地專家學者、企業及私部門,共同研討藍碳的潛力與對淨零發展目標的貢獻,以及如何提高海洋生態系統之固碳能力,呼應2023 APEC重視的淨零與永續核心理念,從解析海草床、鹽沼及紅樹林之碳吸存能力,以及復育紅樹林過程及經營成效,到宏觀角度探討藍碳的生態系服務價值的重要性,包含調節、供給、支持、文化及社會經濟等價值,期透過公私合作達成APEC-OFWG工作組發展目標。
7日論壇邀請到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葉再富主任,從臺灣在地經驗談關渡自然保留區、關渡自然公園及國家重要濕地的前世今生。葉主任指出,關渡位處淡水河及基隆河交會口,為東亞澳遷移性水鳥與原生生物的重要棲息環境,在面臨開發與保育的衝突下,自1980年代起,歷經各界保育人士十餘年的努力,終由市政府於1996年劃設為「關渡自然公園」,為首座委託民間(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經管的自然公園。園區採「分區經營管理」,核心區以棲地保護及復育為主,不對外開放,永續經營區則以人為經營與自然生態共存,低承載限制開放。除了生態保育外,運用生物(水牛)習性濕地復育工程、水田濕地永續經營模式,並透過專業研究、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等多元文化教育活動,引領民眾支持和參與濕地永續發展行動,成功落實「生態、生產、生活」的經營理念。
葉主任進一步表示,位於自然公園南側的「關渡自然保留區」(55公頃)為候鳥重要棲地,早期在鳥會及保育人士力推下,由農委會於1986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劃設,成為北部重要賞鳥區。但紅樹林自然演替擴張,又因文資法嚴格禁止人為干預,無法砍除或疏伐,加上欠缺管理,讓不到1公頃的紅樹林,擴張到40公頃,逾保留區七成以上,逐漸陸化,反而使得水鳥種類消失三成;在各界努力下,終於2021年由農委會廢止「關渡自然保留區」,轉由《濕地保育法》的國家級重要濕地接手保育。解編後如何適當疏伐,引入彈性管理,創造棲地多樣性,是專家學者、民間團體及各界持續關注的課題。
同日發表的印尼首席科學家Daniel Murdiyarso博士、澳洲海洋科學院與CDU-RIEL博士後研究員Benjamin Brown、泰國宋卡王子大學Sakanan Plathong講師、中興大學林幸助終身特聘教授及臺灣海洋大學曾筱君副教授等均指出,紅樹林兼具固碳、調節、供給、支持、文化及社會經濟等生態系服務功能。紅樹林的碳匯功能約為陸域森林的26倍,其中印尼Daniel Murdiyarso博士及澳洲Benjamin Brown博士後研究員指出,全球目前有1/4紅樹林可儲存三兆的碳,以印尼為例,分享在巴黎協定及總統訂頒紅樹林復育法案的指導下,推動藍碳政策及紅樹林復育計畫,紅樹林除了碳匯能力(以印尼Tiwoho Village案例,監測10年後的紅樹林碳匯能力約有成熟森林平均碳匯能力的33%),亦能保護中爪哇省村莊1800萬人免受沿海洪水影響,同時兼具其他生態系服務功能(如:增加紅樹林面積、提高漁業生產力、提供生態旅遊等),初估紅樹林生態系服務價值,可以創造4倍的投資效益;印尼正研究藍碳帶來的投資機會,推動風險量化、碳訂價、碳抵換及國家自主貢獻等政策,並鼓勵企業及私部門投入力量及資源,希望公私協力共同解決碳排放的問題。
印尼Daniel Murdiyarso博士、泰國Sakanan Plathong講師也回應關渡葉主任,紅樹林棲地有很多生態系服務價值,但若不當管理,生長過度密集,將減損紅樹林固碳能力,亦會造成河道洪氾、棲息破壞及減少生物多樣性等問題。泰國Sakanan Plathong講師進一步說明,以泰國海岸侵蝕為例,自然界所有生態系都需各自發揮其生態系功能,倘僅以紅樹林作為復育海岸環境的唯一手段,甚至破壞其他生態系或棲地,欠缺生物多樣性的考量,不但可能造成新的生態浩劫,亦可能導致當地居民不願意參與而失敗,因此,必須全面性思考紅樹林面臨保育(復育)、與其他生態系統及多元利用競合等問題,並放在更大的框架探討。或許可參考澳洲Benjamin Brown 博士後研究員分享的經驗,從小尺度規模復育及分區管理開始,導入適當管理並持續監測,提升紅樹林碳匯能力、為底棲生物提供營養源及供魚蝦貝類附著等,並透過願景工作坊與在地共同評估生態系服務價值。
海委會表示,臺灣未來藍碳經濟發展,可借鏡本土關渡自然公園、關渡自然保留區及印尼案例的經驗,以科學為本,納入各界的藍碳管理概念及架構、利害關係人意見及公民參與,並鼓勵企業及私部門加入,建立一套藍碳經濟及管理策略,搭配環境管理、教育、監管框架等,輔助達成淨零碳排及氣候調適等目標。
圖說: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環境保育部葉再富主任